<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g?targetBlogID\x3d7082085456239121411\x26blogName\x3d%E8%89%BA%E6%A0%91%E4%BA%BA+ARTivate\x26publishMode\x3dPUBLISH_MODE_BLOGSPOT\x26navbarType\x3dBLACK\x26layoutType\x3dCLASSIC\x26searchRoot\x3dhttps://artivate.blogspot.com/search\x26blogLocale\x3dzh\x26v\x3d2\x26homepageUrl\x3dhttp://artivate.blogspot.com/\x26vt\x3d-8901544834715148938',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messageHandlersFilter: gapi.iframes.CROSS_ORIGIN_IFRAMES_FILTER, messageHandlers: { 'blogger-ping': function() {} } }); } }); </script>

2009年2月25日

《大歹纪》

我看的是第一晚的演出。这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一、我不曾在邻里看过《大歹纪》的演出;二、我没有看过新闻剧场;三、我从来没有到过旧国会大厦的议事厅内。之前在网络上看过演员们恶搞的录影,也看过他们的剧照,因此我是抱着好玩的心情进场。


就其娱乐性而言,是可以给满分的。《大歹纪》和我看过的其他舞台剧不太一样。形式上,它运用影视让观众看到报上的新闻头条,然后根据这些新闻头条编故事,闹笑话。


我是从李邪的部落格认识李邪这个人。据我有限的认识,她有想法、有见解、直话直说,且就语言上是有非常鲜明强烈的个人特色。因此我看《大歹纪》,有时候感觉非常熟口熟脸。剧中人物的对白精彩,恶搞新闻头条也很绝。我以为有些部份过于个人,但是如果有观众是惯于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的话,《大歹纪》或许能够刺激这些观众的思考模式。


新闻剧场以新闻为主,在岛国,要找出新闻自然是从主流报纸上获得。如何质疑/挑战主流报章的报导,可能是《大歹纪》希望观众走出剧场后能够继续思考的问题。


《大歹纪》有许多部份让观众听podcast,看影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戏剧呈现手法。我个人觉得若要把podcast与戏剧结合,还是应该突出其“表演”成份,毕竟观众入场看的是演出。Podcast依靠声音和语言,戏剧则有时被称为“话剧”。两者都有共同点,或许取出其相同性质相互配合,能够带给剧场一个新的局面?


《大歹纪》大胆辛辣,观众的反应也两极化:一位观众问道怎么你们每讨论一个课题都只是点到为止?另一位观众小小声地问你们究竟爱不爱新加坡?如何解读《大歹纪》是很个人的事,十个观众进场会带着十种不同的感想离场。李邪说,选择在旧国会大厦演出,是因为《大歹纪》所针对的国家政策正是当年在议事厅里决定的。结果国会议事厅果然不是一个适合演出的地方,为了好好运用场地来进行演出,演员们都头痛了好久。然而我相信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能够坐在当年议员们坐过的位子上看演员们讽刺当年的政策,已经值回票价了—— 学生们除外。我看到有些学生边看戏边啃饼干,大概学校说要带他们“看戏”,他们便以为所谓的“看戏”就是像看电影般。这是一般人不了解剧场,属于另一个讨论话题范围,表过不提。


我问演员们:在社区里演出和在剧场内演出有什么不同?他们说很不同,无论是形式上或感觉上都很不一样。但《大歹纪》是社区民间的孩子,有机会的话他们一定会回到社区去表演的。我想也是。

木杉  

0 条评论

2009年2月24日

SHORT+SWEET SINGAPORE ACTING AND DIRECTING WORKSHOPS 2009

To help you prepare for Short+Sweet Singapore and beyond, we’vegot some great workshops coming up from 23 – 29 March 2009.

+++ Please go to www.shortandsweet.org/shortsweet/singapore for fulldetails +++

Choose from:

• Acting – Level I or II.Led by Nicole Stinton, Short+Sweet Festival Director
• Directing – Level I or IILed by Leo Gene Peters, visiting director from New Zealand.

"Gene Peters is an innovative director. He has made a reputation as aninteresting talent, leading group-devised work exploring the nature ofidentity and culture. His pieces have been nominated for their ingeniousmixture of technical and acting inventiveness."
- Robin Payne, Head of Drama,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ACTING WORKSHOP 1: ‘THE FUNDAMENTALS OF REALIST ACTING’
This workshop focuses on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skills an actor needs forsuccess in performance. Participants will work with monologues andundertake a series of practical exercises. They will draw on realisticacting techniques to help them create believable, interesting and dynamiccharacters.

ACTING WORKSHOP 2: ‘THE NEXT LEVEL’
This workshop develops some of the skills introduced in the beginnersacting session, whilst also introducing more advanced practices. Thissession is highly practical, with participants working with scenes andexcerpts from a variety of contemporary plays.

DIRECTING WORKSHOP 1: ‘COMMUNICATING THE MAIN EVENT’
This workshop focuses on how to communicate the dramatic arc or main eventof a play in a clear and visceral way.

Working under Leo Gene Peters’ guidance, each participant will direct ascene according to his/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By exploring thevarious ways a text can be dramatised, you’ll learn how to create a ‘map’of your vision. This kind of exploration is crucial to any strong work.

DIRECTING WORKSHOP 2 - ‘BRINGING THE EVENT TO LIFE’
This workshop will show you how to bring it to life through theperformance of your actors. Together with Leo Gene Peters, you’ll explorea variety of techniques/methodologies for directing actors. Using a givenscene, you will learn how to create a vibrant and exciting piece oftheatre.

ABOUT LEO GENE PETERS
American Director Leo Gene Peters graduated with a Master of Theatre Arts(Directing) Degree from Toi Whakaari and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in 2004. He's worked as a professional director, designer, technician,actor, tutor, facilitator and mentor for the past 10 years. Most recentlyhe directed, designed and co-devised Paolo Rotundo's and Rob Mokaraka'sStrange Resting Places (Chapman Tripp Nominations: Most Promising NewDirector, Production of the Year). His original works include directingSettling (BATS/ STAB 2007 - Chapman Tripp Nominee: Most OriginalProduction) and Shifting (BATS 2006 - Chapman Tripp Nominee: MostPromising New Director). In 2005 Gene directed, designed and co-wroteSEEyD Company's the Remedy Syndrome (Chapman Tripp Nominee: Best New Play)and co-directed, with Andrew Foster, James Ashcroft's solo show Sorry I'mOut, But I Can be Booked.

ABOUT NICOLE STINTON
Nicole Stinton performed professionally for many years in the AustralianTheatre, Film and TV industries as an Actor, Vocalist, Pianist and Dancer.

Nicole has also taught Musical Theatre, Acting and Voice to bothprofessionals and amateurs for over 15 years. Now based in Singapore,Nicole is a highly sought after freelance Director, Musical DirectorTrainer and Producer. She has worked with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21st Century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Malaysia), Escape Theatre, MusicTheatre Ltd, The Arts House and The 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he currently is the Festival Director of Short+Sweet Singapore and theFounding Director of Performing Arts and Training company, Stint on Stage.

SCHEDULE
Acting Level I, Monday 23 March
19:00 – 22:00
The Living Room, The Arts House Acting

Level II, Wednesday 25 March
19:00 - 22.:00
The Living Room, The Arts House

Directing Level I,Saturday 28 March
10:00 – 13:00
The Hall, The Arts House

Directing Level II, Sunday 29 March
10:00 – 13:00
The Hall, The Arts House

FEES
Directing Workshops - $35 each
Acting Workshops - $35 each
Discount - sign up for any two workshops and pay $60

Concession Fees (Students and Seniors)
$30 for one workshop
$50 for any two workshops

PLACES ARE STRICTLY LIMITED.
Tickets can be booked through the Arts House:
http://www.theartshouse.com.sg/

The Arts House Box Office
Address: 1 Old Parliament Lane, Singapore 179429
Hotline: +65 6332 6919
Facsimile: +65 6339 9695
Email: tickets@toph.com.sg

Opening Hours
Monday to Friday: 10am - 8pm
Saturdays: 11am - 8pm
Sundays: Closed*

*For Sunday events, Box Office will open 1 hour before show time till 30minutes after show starts.

A ticketing fee of $2 is applicable for all tickets except for films.

jiayi  

0 条评论

2009年2月23日

隔江千万里

149 年前,你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炸毁了我的尊严。
149 年前,你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玷污了我的历史。
149 年前,你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盗走了我的文化。

149 年后,你理所当然地,把我的尊严拿出来拍卖。
149 年后,你理所当然地,把我的历史拿出来拍卖。
149 年后,你理所当然地,把我的文化拿出来拍卖。

荒唐。

今天早上阅读报纸,里头报导了有关中国与法国一家拍卖行为了149 年前的文物陷入一场争夺战。原来一名法籍商人和他已故的伙伴将他们的艺术收藏品当中的两座雕像公开拍卖。这两座“鼠”和“兔”的雕像曾经是圆明园里的12 生肖雕像的其中两座。为此,中国表示强烈地反对,并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夺回这两座历史文物。据说,那名法国商人表示他愿意把雕像归还,但条件是中国必须归还西藏自由 。。。

我不是政治家,我不谈政治。
我绝对认为文物是必须毫无条件地归还的。

我不是律师,我不谈法律。
我绝对认为文物是必须毫无条件地归还的。

没有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有权力在剥夺了另一个国家,或是另一个人的文化之后,还占为己有,甚至利用盗来的文化和对方谈条件。

这是我的看法。
当然,我并不是赞成中国对待西藏这个事件所使用的方法。
我只是认为这是两件事,不该扯在一起。

虽然我不是在中国出生的,但是中华文化亦是我的文化。
所以我对这件事,很关注。
反应,也或许比一般人更大。

我只是认为,这个世界或许应该相互协助、保留各国的文化。
不应该出现文化被政治化的局面。

我不能够理解这当中的逻辑性。明明是你强制性地夺走我的东西,尽管事隔多年,但是我还需要用钱把原本就属于我的东西买回来吗?

荒谬。

xuemei  

3 条评论

2009年2月13日

没有未来,没有梦想?





一张照片,或许诉说着一个故事。
我却认为,那里面有着两个故事。
照片里的主人翁,还有,摄影师的。


看到前两个艺树人的感想,拍的照片,我有些错愕。
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陶醉在这个地方的人,事,物中?

也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到访,所以多了份新鲜感,少了这里曾经的回忆。我不会懂他们怀念的是什么,也不懂这里少了什么。
但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走进Kampong Buangkok,第一个接触到的生命是两只公鸡。他们就这样,在一堆废铁中走来走去,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或是许多照相机正朝他们猛拍。在那个地方,有住在那里的小孩大人,有蛇虫鼠蚁,有鹦鹉,有正在装修房子的工人,有我最害怕的狗,还有我们这些,想捕捉一些最后的回忆的人。

起初,我以为这个地方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消失不见。看见那么多工地用的工具,我不禁感伤了起来。可是,那里的小孩都不以为然,仍然继续盖树屋,建秋千。然后走到了村庄里的某一处,看见一间空荡荡的房子漆上了十分鲜艳的颜色,一问下才发现这里还有2,3年后这里才会被拆除,而那间新房子是新搬来的garang-guni盖的。原来,是我误解了。
garang-guni 的新居
未完成的树屋,未完成的梦。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一直秉持着一种惋惜,同情的态度来到这里,他们才会看起来那么可怜。

其实,他们在这里很快乐,就算只有2,3年,他们仍能自在的活着。这里的人仍照常生活,仍然有新生命被移植到这个被我们视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地方。
他们也是来捕捉最后的回忆的鸟儿吗?在他们的世界里,这或许也是新加坡最后的电线杆吧!

对我们而言,他们是一群特别的人,等待着他人的怜悯。
但或许对他们而言,我们才是该被耻笑的一群人。

我问了照片里的小男孩,你平时喜欢玩些什么?

他说:“到森林里走走,玩树屋,打羽毛球,psp,xbox, 还有玩火!”

那些我们认为无聊的,到处走走,却能成为他们的娱乐方式。

他也说了,树屋比起psp好玩多了。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喜欢玩火?

“因为火很亮啊!”


他的答案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的呢?

陈玮婷  

4 条评论

2009年2月11日

失色的照片 . 谁的甘榜?谁的历史?









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永远不改变
拥抱过的美丽都再也不破碎
有没有那么一个世界,永远不天黑
星星太阳万物都听我的指挥
—— 五月天《如烟》

2月7日
我看了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电影里,Benjamin Button 说了一句 “Nothing lasts forever.”

2月8日
艺树人结伴到 Kampong Buangkok。
在那里,我真正感受到 “Nothing lasts forever.” 这句话的意思。
距离第一次去 Kampong Buangkok 只不过一年的时间,一切都变了。
变不见了。

一样带着我的数码相机,沿路捕捉心里想留住的回忆。
有那么一刻,我在想:我的照片,拍给谁看?

总觉得当初的感觉,不在了。
几户人家,不在了。
一些房子,不在了。
旧的感情,不在了。
什么,都不在了。

几天里,我思考了这次到 Kampong Buangkok 的沉闷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我强烈的意识到一件事:
就算 Kampong Buangkok 永远不被拆除,有一天,它还是会变成一块冷清的空地。
只要在它的空间以外,存在着另一种选择(城市),它的人就会离开,朝着那个选择去。
那些留下来的人,有一天,会死去。
死在它的怀抱里。

尽管我会为此感到失落,可是在我失落的同一时刻,我也更加意识到历史的存在价值。
回想起读书时期看到关于以前的人的生活照片或文章,那种通过历史隐约触摸得到过去的感觉真的可以让人很感动。
也许是真的。人总会格外珍惜一些已经不存在的事物。

我想像,或许几千年后的今天,会有某个人看着我拍的照片,为历史留下来的碎片而感动。我拍的照片,或许就是给几千年后的人看的。

xuemei  

5 条评论

2009年2月10日

我的失望









艺树人在星期天去了Kampung Buangkok!原因是,我们得知了Kampung Buangkok即将被拆的消息,因此大家都想到那里看看,也打算策划一个关于Kampung Buangkok的计划。 这是我第二次到那里了,但这可是许多新团员首次到这个地方。

那里的一些娱乐:



Five stones




超好吃的冰棒





秋千


我想我们各自到了Kampung Buangkok后都有很不同的感触。你们大家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
对于这次再次到Kampung Buangkok,我的确感触很多。但是,并不是很乐观的感触。

第二次到Kampung Buangkok,我非常失望。怎么说呢?当我们在策划这次的outing时,说真的,我非常的期待星期天的到来。因为我想回顾到我们第一次到Kampung Buangkok的感受,那时在那里,我们玩得很开心,虽然在那里呆了大半天,但要离开的时候,还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态。所以,当我知道我们要再次去Kampung Buangkok时,我真的很兴奋。

其实,那里一点都没变。那里的人还是一样的友善,也非常的健谈。他们的脸总带着笑容,看到他们,的确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本来不了解为何政府会想把我们新加坡最后的村庄给拆了?难道就不能保留着这最后的回忆吗?

与艺术人开了会议过后,我们都同意,就算我们完成一个关于Kampung Buangkok的计划,也不能/不会改变政府的决定。因此,这次的计划对我而言只不过想做一种记载,让更多人得知Kampung Buangkok的存在,也希望能从这次的计划中,为那些思念村庄生活的人记载一些Kampung的最后回忆。不知对其他艺树人,是否意见相同?

所以,我是带着满满的希望到了Kampung Buangkok,真得想享受一下那里的日常生活。但不是为什么,我真的解释不来,一到那里,我只想立刻离开。天气当然是因素之一。星期天的天气是无极的炎热!热到水都会被煮熟了 (哈哈)。但是,别误会,这因素只占了我对Kampung Buangkok的失望的1%!其实,我真的解释不来我为何感到失望,我能想到的一些原因就是,可能是因为我一去过了一次,因此对那里已经了解蛮多了,有一种不想更深入的了解的心态。而且,上一次我们遇见了村长,她人很好,带我们到处走,还特别为了我们问一些村民是否愿意让我们到他们家参观。这次,我们像是一群迷失的小猫似的,到处乱走,看到人就与他们谈,没有人,我们就站在那里自己寻乐。感觉上有点闷。

而且,第二次到Kampung Buangkok,我有一种 "so what" 的思想。
1)So what if we do a project on Kampung Buangkok? 它改变不了什么。
2)So what if we do a project on Kampung Buangkok? 只有曾经住过村庄的人能感受到这个计划的意义。
3)So what if we do a project on Kampung Buangkok? 连那里的人,并不是全部都会怀念那个地方。
4) So what if we do a project on Kampung Buangkok? 我们都说想保留那个地方,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感受过村庄的生活。那我想问,想保留的basis又在哪里?

起初,这种"so what"的态度是从guppy开始。当时听他分享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可是,我现在却能完全的了解他的想法。但是,我们却无法以文字来替代我们的"so what"态度。

请不要误解,这并不代表我们年轻一代思想肤浅。其实根本不是。我只是觉得,许多东西越保留,它的价值就越低。旧的不去,新的怎么来?As the saying goes, only when you lose something, you learn to treasure it. 就如现在,因为得知Kampung Buangkok即将被拆的消息,大家纷纷到那个地方看,为自己留下那最后的回忆。但是在消息未宣布时,那地方可能一点价值都没有。而我们也根本不会有要到那里的念头。你们能理解我的"so what"态度吗?


但是,人是善变的,可能当Kampung Buangkok真的被拆时,我会开始眷念那个地方。

那个存有我两个下午的回忆的地方。

丹凤  

3 条评论

2009年2月2日

我走遍了芽茏!

最近,为了戏剧盒4月的演出,必须到芽茏收集资料。

今天,我和佳宜到了芽茏。接近傍晚时,我就“邀请”了海彬来芽茏保护我们!哈哈。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我要叫海彬“保护”我们吧!虽然自己不喜欢 stereotype 一些人或地方,但为了安全,还是决定找个男生来陪我们到芽茏。 

在回家的路上,海彬问了我一个问题“身为一个女生,到了芽茏,你有什么感受?” 

哇~我想了一下。。。 就想到我和佳宜在海彬还没来之前的事情。我们这两个路痴 (ok, 也许只是我而已!哈),有时会找不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便会停下来看地图,或问人。当我们停下来时,自己会有一种压力。因为受不了身边的 uncles 或劳工的眼神。顿时,觉得自己很像动物园的动物, 很不自在。 好像我们,女人,来到芽茏就成了一个物品,让人从头到脚“欣赏”到他们爽为止。我会安慰自己说,也许是我因为对芽茏的错误印象而over-react。 但还是会对那些喜欢坐在咖啡店或路旁欣赏经过的女人的人,感到有点愤怒。(不知那些有去过芽茏的人,也感同深受?)

我跟海彬还开玩笑,说要举办活动,呼吁女人们,站起来,一起对付那些喜欢把在芽茏行走的女人看成一种物品的男人!哈哈。但是,自己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在芽茏的女人看成那种不三不四的女人。:s  

这又让我觉得很苦恼。虽然,我知道这么想是不对的,但还是会被社会的想法牵着鼻子走。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媒体传达的一些讯息或其他因素影响很深,很难摆脱这些所谓的 stereotypes。也许这些stereotypes很难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彻底的消除。 但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努力,为建设一个stereotype-free 的社会吧!哈哈



哦,同时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myra  

6 条评论


关于我们

艺树人

博客

过往镜头

你听说了吗?

我们的伙伴

时光机

串串门子

赞助商




Photobu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