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7082085456239121411?origin\x3dhttp://artivate.blogspot.com',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 } }); </script>

2008年7月11日

剧本导读系列之一 《漂移》

忙完了 What Matters?, 立刻跳进艺树人的‘种植’工作;剧本导读系列 。
在这系列里,ARTivators需要读上十部著作。
7月5日我们讨论了第一个剧本:〈漂移〉

以下是雪梅对呈现方式的分析:


演员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分配角色方面,《漂移》选择让四位演员分饰剧中的几个人物 —— 杜文德、杜昌明和王先生都是由周野芒演出;梁茵玲、倩倩和芸芸都是由秦旋饰演;Victor和 Gerald由林继修饰演;杜慧瑛、女人和林愫芬则由郭沛珊演出。同时,演员们也扮演着“漫游者”的角色,在特定的时候脱离所饰演的人物,转为“叙述”故事和人物心声的“漫游者”。

剧中存在着两个世界 —— 漫游者的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安排演员分饰剧中人物和“漫游者”的角色划分了这两个世界,同时也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演员们在穿梭于“漫游者”和人物之间的肢体动作表现得干净利落,很明显地让观众看出他们什么时候是在扮演“漫游者”,什么时候是在扮演人物。这使两个世界有了明确的划分。然而,人物和“漫游者”都是同一个演员扮演,似乎又是隐喻生活中的我们经常在这两个世界中漂移,一下子投入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却跳脱自身来“看”自己,来为自己的行为作解释、跟自己对话。

同时,安排同一个演员以“漫游者”的身份叙述人物的心情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观众直接的了解人物的个性和内心的感受。“漫游者”让人物有机会和自己对话,这似乎蛮符合剧中人物不断寻找自己的主题。剧中,我们看到人物和“漫游者”之间的“沟通”,从而体会到人物寻找自己的过程。在漫游者-沛珊和慧瑛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为自己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在漫游者-继修和Victor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Victor是如何从一开始自认为王者到最后迷失自己的过程。在漫游者-秦旋和芸芸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芸芸到后来如何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在漫游者-继修和Gerald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Gerald如何到了最后看清自己以后的路只能孤独地走下去。

选择让周野芒饰演杜文德、杜昌明和王先生这三个角色,我认为是因为这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所散发的“Chinese-ness”的不同。杜文德是杜昌明的儿子,而王先生是杜文德的妻子的第二任丈夫。三个人所包含的“Chinese-ness”都不同 ——杜文德的“Chinese-ness”体现于他对“家”和“承诺”的坚守。他感觉上虽然对茵玲有好感,但是仍然不让自己“出轨”,即便他的妻子已经40年没有音讯。因此,他才会对Victor说出“我累了,我懂得回家。”这句话。此外,他对于与妻子愫芬的约定也铭记在心。杜昌明的“Chinese-ness”是表现在他听从父亲的意思,和自己毫无感情的女人结了婚。因此他的“Chinese-ness”体现于他对于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念。王先生则将他的“Chinese-ness”体现在他对愫芬的敬爱,并且非常保护愫芬的贞节,一再向慧瑛解释,希望她不会误解愫芬。他对于男女关系的保守展现了他的“Chinese-ness”。让同一个演员来扮演这三个拥有不同“Chinese-ness”的角色,很明显地对比出三人的不同。因为是同一个演员在演,所以观众更容易从他的肢体、语气、表情等,看出他三个演出中的不同,从而也看出三个人物的分别,甚至是三个人物的一些共同之处。

同样的,让一个演员同时扮演Victor和Gerald这对父子可以让观众去思考两个同样不说华语的人的“Chinese-ness”有何异同。Victor的“Chinese-ness”体现在他对“家”这个概念的坚持;Gerald的“Chinese-ness”则是受到外在因素激起的,非常短暂和不稳定。

在《漂移》中也出现一个似有似无的人物 —— 景观人。剧本上说“景观人仿佛就是失去灵魂的人物躯体”。其实, 我认为这个景观人可以有各种象征性。他/她可以说是整个戏的“中心点”。我认为在观众入席时,他/她站在悬在半空中的平台上就已经为这个戏营造了“漂移”的感觉。感觉上,他/她就像杜文德说的“面无表情”、“就像是半空中看这座城市”。在戏里,所有的演员都绕着他/她,他/她却不受其影响,默默地参与了整出戏。其实,我还在思考并想办法参透这个人物的意义,因此也许没有办法说得很详尽。

互动式媒体

对于戏里所运用的互动式媒体,我认为用得很恰当。戏里运用了互动式媒体来配合剧中所说的“我们赶路的速度太快了,快到灵魂远远落在后面。如果不停下脚步,灵魂就跟不上了”。类似这样的互动式媒体可以营造贴切剧本主题的视觉效果。

舞美设计

此外,我也认为《漂移》的舞美设计极为符合剧本的主题。因为有这样的舞美设计,演员看起来总是绕着圈子走。这似乎和剧本的概念有些相似。愫芬的“Chinese-ness”由她开始,却留了一部分给慧瑛、茵玲和王先生,形成了一种“cycle”。Victor总是以为自己是王者,兜了一个圈,才发现自己原来可能只是那只被杀的鹿。

艺树人 ARTivate  

0 条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关于我们

艺树人

博客

过往镜头

你听说了吗?

我们的伙伴

时光机

串串门子

赞助商




Photobu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