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7082085456239121411?origin\x3dhttp://artivate.blogspot.com',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 } }); </script>

2009年8月22日

那夜,我和郭宝崑先生一起看戏

我先是在大厅看到了一尊雕像,铜制的,我迟疑地问身旁的PJ:“这个是谁?”

PJ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回应:“是郭宝崑啊!”

我看了看,说:“我很不习惯哩。”

记忆中的郭宝崑先生,与铜像的对照下,竟是如此“不像”。但我又是从哪里“看过”郭宝崑?我记忆中的郭宝崑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在我印象中,郭宝崑不是一个伫立在某处的“定格”,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存在在本地剧场里。



*



是他,在开场时说他们要把那一夜的戏献给郭宝崑先生,他说他们给郭生留了一个座位。我忽然看到了郭宝崑先生坐在某处的位子上,从他那大大的眼镜后面笑吟吟地等着《灵戏》开演。

剧场是“make believe”,演员要相信,才能让观众“看到”。我相信了,我和郭宝崑一起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再现出一个战争的状态。郭庆亮这次“重现”《灵戏》,让他的演员们以自己的生命故事丰富了原来的剧本,也让《灵戏》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郭宝崑离开了,他影响的一代剧场工作者从未忘了他,还对他表示了最真诚的敬意。这就是饮水思源——多么贴切的形容,尤其在剧场里,因为剧场表现的是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恰如不停止的流水潺潺。纪念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赋予他生命,你认为呢?



*



散场后我们又经过了大厅,我对着铜像敬了一个礼。JY问:“是谁?”

我们说:“郭宝崑!”

JY“啊!”了一声,立正敬礼然后深深鞠了个躬,惹得大家都笑了。我们记忆中的郭宝崑,自然没有他们深刻,但我们记忆中的郭宝崑是个有特别意义的郭宝崑,一位生活了艺术,为我们铺了路的开拓者。而对我个人而言,那副大大的眼镜就是郭宝崑,透视生命的一幅眼镜,散发一股人间温情。



木杉  

0 条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关于我们

艺树人

博客

过往镜头

你听说了吗?

我们的伙伴

时光机

串串门子

赞助商




Photobucket